(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0月30日,光大银行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报告,勾勒出这家7万亿规模股份行的经营困境。前三季度营业收入942.7亿元、归母净利润370.1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7.94%和3.63%,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叠加存贷规模收缩、资产质量承压等多重挑战,让市场信心受到明显冲击。财报发布次日,该行股价下跌3.19%,领跌银行板块,折射出投资者对其当前发展态势的担忧。 业绩滑坡的背后,是单季度经营数据的显著承压。2025年第三季度,光大银行单季营收283.5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大幅下滑13.01%和13.65%;归母净利润123.96亿元,同比降幅达10.99%。相较于半年报时净利润仍能微增的表现,三季度的业绩变脸,凸显出经营压力的持续升级。 对于业绩下滑,光大银行董秘张旭阳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年内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上行,叠加去年同期市场利率下行形成的高基数效应,导致其他非息收入同比降幅较大,最终拖累了营收与净利润。这一解释在财务数据中得到印证,三季度该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30.75亿元,成为营收大幅波动的重要推手。事实上,今年三季度多家银行均遭遇投资端浮亏困扰,光大银行的境遇并非个例,但市场环境的冲击之外,其自身业务结构的深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利息净收入的持续疲软是制约盈利的核心因素之一。自2022年达到峰值后,该行利息净收入便进入下行通道,2025年前三季度为688.81亿元,同比减少5.11%。尽管三季度单季利息净收入234.49亿元,环比二季度回升2.42%,且招商证券测算其单季净息差环比提升3个基点至1.42%,显现出些许回暖迹象,但相较于2024年同期,前三季度整体息差仍进一步收窄,利息净收入能否实现全年同比回升,仍取决于后续息差改善态势能否持续。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存贷规模的意外收缩。截至三季度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72177.17亿元,虽较年初有所增长,但环比二季度末下滑0.29%;负债总额66128.58亿元,环比减少0.43%。核心业务数据中,贷款余额环比缩水1.37%至39538.3亿元,存款余额环比下降1.61%至41846.94亿元。在生息资产中,贷款是平均成本率第二高的品类,而客户存款则是计息负债中成本最低的项目,存贷规模双双收缩,不仅放缓了资产负债的整体扩张节奏,更对息差稳定和利息净收入回升形成双重制约。与此同时,作为平均成本率最高的生息资产,应收融资租赁款余额也较年初减少13.58%至819.07亿元,进一步削弱了盈利支撑。 在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中间业务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前三季度,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5.02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三季度单季净收入50.59亿元,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这也使得“着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息收入贡献”成为张旭阳提及的下一步重点工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中间业务的增长是建立在2024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大幅下滑的低基数之上,其规模尚未恢复至2023年同期水平,能否持续成为盈利增长的稳定器,仍有待时间检验。 为缓解盈利压力,光大银行延续了降本增效与减少减值计提的策略。前三季度,该行业务及管理费264.03亿元,同比减少6.51%;信用减值损失188.38亿元,同比大幅缩减23.41%。但减值计提的减少也带来了拨备覆盖能力的下降,截至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168.92%,较年初下降11.67个百分点,而不良率则较年初上升1个基点至1.26%,资产质量隐忧显现。 从近期动作来看,光大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紧迫性显著提升。三季报发布当日,银登网披露了该行信用卡中心3期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结果,而2025年以来,该行已先后两次批量转让个贷不良资产。5月中旬,其集中转让10期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合计约115.6亿元,转让起始价仅5.94亿元;10月下旬再推15期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约78.81亿元,起始价5.07亿元。高频次、大规模的不良转让,凸显出其个贷端的资产质量压力。截至二季度末,该行零售贷款不良余额206.06亿元,不良率1.38%,略高于整体水平,而三季度整体不良率的上升,究竟源于对公还是零售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仍需年报进一步披露。 此外,营业外支出的激增也侵蚀了利润空间。前三季度该行营业外支出5.0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218.24%,成为净利润未能维持正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银行营业外支出通常包括捐赠、罚没、赔偿等项目,尽管光大银行未披露明细,但2025年以来该行已收到27张监管罚单,其中8张为百万级大额罚单,叠加其他潜在支出,对盈利造成了额外冲击。 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超7万亿元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当前正面临盈利增长乏力、资产质量承压、内控合规待加强的多重考验。短期来看,如何巩固息差回升态势、遏制存贷规模收缩势头,是缓解经营压力的关键;中长期而言,中间业务的提质增效、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内控体系的持续完善,将决定其能否重塑市场信心,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在银行业竞争加剧、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光大银行的转型突围之路,仍需管理层拿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稳规模、优结构、防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行业分化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