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

科普端午节 端午节一节多名的缘由

时间:2023-06-19 13:55:59       来源:顶端新闻

科普端午节

端午节一节多名的缘由

胡树青(古文化学者


(资料图片)

中国古都学会原理事)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的节日,吃粽子、戴香草布袋儿、宅门上别艾枝、喝雄黄酒,南方还要划龙舟……风采奕奕,古味盎然。每到这时,人们总想多了解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然而流行的一些对于端午节的解说并不准确。比如有人说,端午的“端”是“初”的意思,说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日,端五就是初五。

此说颇不足信。尽管端午节确实在五月初五,尽管在这里“午”与“五”也相通,然而谁都知道,正月就有初五,二月也有初五,三月……每年的初五至少有12个,为什么只有五月的初五叫端五?

再者,如果强行把“端”解释成“初”,把这个解释代入端午节的又一别名“端阳”中,端阳就成了初阳,这无论如何都不能成立。

我们已经知道,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按阴阳五行学说,午月也即五月,而五月为仲夏之月,夏至就在这个月份中;这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月份,过了夏至,一年的阳气就该爬下坡了。五月五日,其标志意义是阳气达到极盛,“初阳”怎么能用来标榜五月的节气呢?

端午节的“端”究竟是什么意思?笔者以为,端午的“端”,是“正”的意思,也是“当”的意思,若还要穷究底蕴,逐本溯源,那么“端”更是“中”的意思。笔者综合了各种信史文献,乃知端午节跟古代历法天文地理以及天象观测有关。

为此,笔者不止一次来到告成观星台,瞻仰先贤观星测景的遗器,领悟古人观测手法。登上观星台,骋目天地中,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则更加昭然。

当然,要全面详尽地对这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节日展开阐述,那是个大题目,不是只文片言可以完成的。为了不负广大读者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端午节的知识的愿望,这里拟用较为简洁浅显的话语,把笔者对跟端午节的研究分享给大家。

本文拟从端午节和它的诸多别名上来探讨它的基本涵义。

在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端午、冬至)中,别名最多的就是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当午节、重五节、五月节、夏节、夏至节、天中节、正阳节、诗人节、龙舟节、艾节、香粽节、浴兰节……举不胜举。其中带“正”“当”“中”的别名,我相信用不着笔者证明大家都会看出,把端午节的“端”解释为正、当、中有其道理;相反,那么多的别名中,没有一个带“初”字的,这是对把释“端”释为“初” 的又一有力反驳。

为了节省篇幅,这里采用先易后难、层层淘汰的方法来探讨。

(一)带“五”字的别名

谁都知道,端午节在五月五日。所以,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这些带“五”的别名谁都理解,没必要多说;

(二)带“夏”字的别名

古代历法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十月孟冬,十一月仲冬,腊月季冬。五月为仲夏之月;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居于所在季节的“仲月”,“仲月”是该季节的代表。夏至居于仲夏之“中”,是夏季的代表节气。

另一方面,中国的“四大节日”的实质,就是针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或称“两分两至”)的节庆。由于“两分两至”的准确时日须查“历书”才能确定,这对于万民百姓来说非常困难,所以除了冬至所在日要过历书推算出来的日子外,其他三个节日都过明确固定的月份和日子。春节(正月初一)对应着立春;中秋节对应着秋分,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夏至节对应着夏至,日子固定在五月五日。所以,作为端午节的别名,夏节、夏至节,这带“夏”字的别名也是不用多解释的。

(三)以民俗活动相称的别名

诗人节、龙舟节、粽子节、艾节、浴兰节,都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关。划龙舟、吃粽子,与纪念战国诗人屈原相关;别艾枝、戴香草布袋儿、喝雄黄酒,都是攘除“五毒”的遗俗。所以,这些别名也不用解释。

然而端午节真正的源头并不在屈原时代,之前已经有了。《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出生不久,就遭到他的父亲的遗弃,其母亲将其藏匿,养活成人后才让他见父亲。问他父亲为啥这样做?父亲说:“古来有言: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头儿一样高的时候,将对他的父母不利!”孟尝君所处的年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350年——280年的战国时期,比屈原投江的事早。

更早发生的与“五月节”有关的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公元前488年),楚国人,为报家仇,流亡国外,受宠于吴王阖闾,十年磨一剑,说服吴国攻入楚国报了家仇。后来,因犯颜直谏,失宠于吴王夫差,夫差又听信谗言,赐剑给伍子胥叫他自裁(自杀)。临死前伍子胥断言,吴国必然被越国攻破;要求吴王把自己的头颅挂在都城东门上,说死了也要抵挡越国入侵——《革命诗抄》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就出自这一典故——百姓知道伍子胥蒙冤,把伍子胥奉为“涛神”,每年的五月五日划船于江上,叫“迎涛神”。

《礼记·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说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要用兰草泡水洗浴。别艾枝、喝雄黄酒、避五毒应属浴兰节文化。《礼记》是西周的典籍,西周建都中原,可知五月五日之节绝不只是湘楚吴越间的习俗,中原尤其是河洛地区应该是五月节的发祥地。

(四)基于古代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理论甚至跟帝王建都相关的名称

比较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端午节、端五节、当午节、端阳节和天中节,这几个别名需要多说点。为了简便,我也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探讨:

(1)以居中为特征的“五”

今人眼中,“五”字是个很普通的数字。但在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理念的上古时代,“五”字却是个极富神秘色彩的数字。天子号称“九五之尊”,“五”字和“九”字同等显贵。讲天道有五运、五行、五纬;论地理有五方、五灵、五色;论律历有五音;生命学医学有五脏……在诸多学说中,“五”的最大特征居中。

《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说“五”字取象于五行:上边的一画象天(阳),下边的一画象地(阴),阴阳交午(相交)于天地之“中”;以现代的几何学看,“五”字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一上一下两个三角形组成了一个对顶角,这把剪刀的枢纽就是阴阳“交午”之处,其位置就在“正中”。《河图》《洛书》是传自上古的图,从两图中都能地看出“五”居中的特征。

在许慎的解释中,就可看出“五”与“午”的共同涵义,两者都有居于中央的意思。所以笔者以为,端五有“正午”的意思。

重五节有两个五,不但月是五月,而且日是五日,这是谁都看出来的。李隆基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着重号是笔者加的)。端午节所以又名重五节、重午节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端午节的“端”覆盖的不但是月、日,甚至还要直指时辰。北宋文天祥《端午即事》诗:“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其着眼点直指端午节的标志时刻——正当午时。

(2)居于南方,位居正中,标示阳盛至极的“午”

如何理解端午节的“午”?扼要的说,“午”在罗盘上,位于南方,居于中轴上,从阴阳消长看,午阳盛达极。

《说文解字》在解说“五”字时已经带出了“午”与“五”互释关系,居中也是午的特征。

还可以让大家对几个比较耳熟的称谓探讨一下:中午、亭午、正当午时、午时三刻,太阳升到了最高位置;子午线,正南正北的经线,子在北,午居南;午门、午朝门,宫城、皇城的南大门都建在“子午”线上。

事实上,在古代(夏、商、周之前)还有一种历法叫“五行法”,是把一年分为五个时段,中间的季节叫长夏,五行属土,夏至为夏季之正中,这也是端午的“端”即“正”的道理。

那么,端午节的“端”跟“正”,跟“中”都有怎样的联系呢?这需要一番梳理。

“三代”(夏、商、周)的历法,其岁首(正月)是不一样的:周朝建子,以子月(现行农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商朝建丑,以丑月(现行农历的十二月——腊月)为岁首;夏朝建寅,则以寅月(现行农历的一月为正月),为岁首。按夏历排,午月也即五月,所以,端午节就是五月节,五月的初五,也即午月午日。

(4)“端”在这里最准确的含义不是“初”,而是“正”,更是“中”

端虽有开端,肇端、端倪、端头之义项,但在这里,却没有“初”的意项。北京有“端门”它的位置在北京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正阳门南最南端,也许有人就是根据最南端说它是最初,这是以偏代全,端门的基本含义是建在京城中轴线上的正南门,正阳门、则天门、朱雀门,都在中轴线上。

居于正中也即端午节的本质,其实植根于以天人合一为精髓的华夏传统文化,夏至在土圭测景法中又是最关键的概念。

(5)与天中、地中、周公观星测景关系最密切的别名“天中节”

当我们来到了号称“天地之中”的告成观星台,瞻仰先贤用以进行天文观测的设施,参观古代遗迹,尤其是站在“无影台”前,很可能会对端午节的渊源有所领悟。

当今闻名于世的告成观星台是元朝郭守敬建筑,可以说它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会比前人高”的建筑,它所以被举世瞩目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是由周公测景台给它垫着底的。

土圭测景被《周礼》列为封邦建国的成法。事实上,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周武王就到中岳嵩山祭天,发出“余其宅兹中国”的宣言,决定要“依天室、定天保”把都城建在号称“中国”的这个地方。遗憾的是武王不久去世,这一构想到周公时才得以实现,告成的周公测景台是这段历史的注脚。

今天我们看到的告成观星台是元朝郭守敬创建,元朝朝廷为了制定历法,特命郭守敬在全国多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告成是最核心的观测站。为什么地点选在告成,因为这里是周公为营建洛邑而进行观星测景的基地,观星台的所在原名“周公祠”。

与天中节联系最近的就是“天地之中”。而对这天地之中记载最确切的就是土圭测景法。

土圭测景法被《周官》(又称《周礼》)载为古代帝王封邦建国的成法。周公兴建洛邑,告成即周公为了兴建洛邑而进行的天文观测基地。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夏至日,立八尺之表,中午表影长与土圭等,一尺五寸。郑玄注引郑众语曰:“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据景区介绍,“周公测景台”为唐代所建造,是模拟周公为营建“洛邑”使用“土圭测景”法寻找“土中”的复制物。

有趣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台座上刻有一联:

“道通有形天地外,石隐阴阳无影中。”

“石隐阴阳无影中”指的就是所谓的“无影台”。与郭守敬观星台相比,“周公测景台”的形体显得小多了,矗立在观星台的南面,郭守敬之所以要把观星台建在“周公测景台”的后面,正是崇敬周公,不敢僭越的意思。先圣先贤,代代相传,华夏文明乃能千载璀璨!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关键词: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