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 >

剧作角度分析校园番为何独钟情于社团日常

时间:2022-04-03 12:35:48       来源:哔哩哔哩

(依旧是将前提逐一列出。1. 本文主要是杂谈和轻科普的结合,在学术和专业领域上肯定是严重不足的。2.尽管像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笔者自认为本文谈及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想要创作以及写小说的群体也有帮助。3.友善讨论,欢迎在评论区发言~。4.上面的视频与本文内容无关,我只是想安利一下~)

日漫每年一般来说有四个季度的档期,1月、4月、7月、10月,每个季度番剧的类型得益于日漫市场的成熟而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

只要是有着多年追番经历的观众,都很难不接触到校园番,哪怕是现在异世界穿越的题材占据主流,每个季度都还是会稳定产出几部校园番。无论是轻改还是漫改,都一直有属于校园番的市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追番的群体主要由少年和青年组成,因为人生所处的轨迹跟校园番描绘的间隔差距不大,也更容易有话题和代入感。

其实校园番,职场番也该纳入到日常番这个大的品类里,但为了能更好的细谈校园番,我还是将其单独拎出,从而引出本文要探讨的主题:校园番为何独钟情于社团日常?

可能这个主题初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没啥意义,因为社团就是日本高中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以校园为题材,谈到社团是很正常的。

确实,社团是有着非常普遍的现实基础,甚至可以说是日本高中生必须要经历的,哪怕是什么社团也不加,也会被揶揄成“回家部”。但我们认真回想一下,如果社团只是构成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大部分作品里描写的社团生活会占据很大的篇幅,哪怕社团的时间远不及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却仍然有着大量的以社团生活为主题的校园题材作品。

比如春物里的侍奉部,辉夜大小姐的学生会,冰菓的古典文学部,甚至有的直接将社团生活写在作品的标题,《排球少年》、《Love Live!虹咲学园学园偶像同好会》,《这个美术社大有问题!》……

不过本文也不想“扯”太多诸如社团是学生时期的美好回忆,什么日本高中生独有的人文情怀等现实因素,只是想以剧作的角度谈谈为啥校园题材的作者们会不约而同的着重对社团生活的描写。

虽然本文提到是以剧作角度探讨这个主题,但显然日本的创作者们也不太可能都看过剧作方面的书籍,告诉他们剧本的三要素是:矛盾冲突、人物语言、舞台说明。用通俗的话来定义就是:事件,人物,环境但故事的创作从来不是空穴来风的,也不是必须要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作者基于自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讲述出来的,当然也可以杜撰再加工,亦或者基于现实参考进行架空想象。甚至简单粗暴的说,没有作家能毫无根据的进行创作和凭空想象,这种创作出来的故事要么站不住脚,漏洞百出,要么就是抄袭了别人的作品,但却很难完全还原被抄袭者的创作思路和情感。(也可能是常人的认知里难以理解的作品了)

其实简单来说,不管怎么运用这三点,我个人学到并总结出来的创作方法论,通俗来说就是要把角色们(人物)能有个合乎逻辑的理由放在一个空间里相处(环境),然后又不是必须得一直在一起,也要有能正常的理由分开,然后通过这个空间给予他们身份或者触发事件的契机。(这方法论未必合理,但反正我就爱这样用)

日本的创作者们当然不可能全都知道这种剧作的知识,我也不可能去教他们我的方法论,但他们有着共通的人生轨迹,有着对学生生涯复杂的情感,所以都可能在校园生活里相对有趣的社团部分,(不会有人觉得上课很有趣吧~)总会有着自己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想象,所以但他们写出作品来描述这种经历时,就更容易与其他有着相同经历和想法的读者们产生共鸣,而这样的读者一旦在读者群体有很大的占比,那社团生活为主题的校园题材自然也会有市场。(现在因为人们生活压力太大,所以异世界作品给人重新选择的想象也更产生了更火热的市场需求。)

说回社团本身,既然是需要人物在一个环境里出现事件,是不是任何环境都可以这样?答案是当然可以,我强调社团在校园番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说其他环境就不能讲故事,搞创作。家里,公司,学校,上学经过的道路,甚至是几条街外的公园,都可以用来创作。但社团有着很多特点,可能是其他环境难以比拟的。

社团能号召相同爱好的角色聚集一起,并赋予他们一些身份和事件。比如辉夜大小姐的学生会,排球少年的排球部,轻音少女的K-ON部,都让他们作为角色能找到彼此共通的部分,然后在校园祭,音乐节,全国大赛上等有长期可进行的事件去做,而不至于无所事事,找不到故事写,也让故事能归纳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

社团没有固定的聚集要求,角色的相处状态会更有弹性,在创作上也就有更灵活的操作空间。比如春物里大老师、雪乃想要各自解决事件,就会倾向于不去侍奉部,彼此间有了不理解和冲突的部分就有理由将其分开,但不至于一定要将矛盾挑出来,可以闷着不见面而发酵起来,因为有的社团不是必须要来。(如果是一个班级里,一个公司里,或者是家里,两个人也不可能说不去就不去,但一直处在同个环境彼此不理对方,观众又会觉得不合理)直到需要爆发的情节出现,让他们通过见面挑出矛盾并解决,比如团子主动邀约他们,或者夸张的说,侍奉部爆炸了,他们都可以赶来见面,就不用强行找个理由见面互诉感情。

社团同样也没有固定的分别要求。比如在一个学校里,公司里都是有离开的时间(拖堂,加班另说),要是主角们硬赖着要做点事,就会很不合理,而且也可以结合没有固定的聚集要求,而让角色间能有着信息差,从而产生误会,形成矛盾。比如恰好经过,误会男主角更其他女角色在恋爱,因此就不来社团,或者是因为误会,产生愤怒,悲伤的情绪不来社团,也不与其他人沟通,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事件,而且不和好也能归咎于不在同个班级,不通过社团这个媒介就难以碰面。

社团环境相对校内比较私密,社团活动的内容也自由。一般来说,社团都有自己的场地,而且因为学校的室内场地多,所以除去运动部的大型场馆,大部分社团的场地都可以与校内的外界接触减少,把门一闭就不知道那里面会发生什么呢。所以社团的人通过作品的描写就会好奇其对应的社团到底是在做什么活动,而创作者们则可以尽情想象,在里面吃零食,玩游戏,研究超能力、外星人都可以。

新角色能更自然合理的通过加入社团或者闯进社团活动的场所而出现在故事里。要是在一个班级里,想通过主角交朋友的动机而引入新角色,这个过程想要出彩其实非常困难,尤其是你要给新角色突出他/她的属性,以及暗藏着反差萌,用主动结交的方式反倒会因为过于多的描述而没了悬念和神秘感,但描述太少又会给到的信息太少这个平衡就很难把握。而通过社团成员拉人入伙来加入社团,则可以将其扩展成一个事件和笑点,或者是突然闯入社团场所(没错,说的就是你,《摇曳百合》的杉浦绫乃)来打破社团日常的平衡,而且因为外界的干涉,社团也能有途径去接受外来的事件。

其实说到这里,社团的特点同样也可以类比到异世界作品里,就是负责发布悬赏,组织冒险者的“酒馆”,“工会”。冒险者们都有各自生活的范围,但会因为接悬赏而聚集在酒馆,工会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古代为背景的小说里,各种小道消息,舆论通过餐厅,客栈,酒馆传播,因为这种场所的流动性往往有着鱼龙混杂的人,随便一个进入主角的圈子里就可以扯出一个事件或者衍生到成为漫长的主线故事。

所以校园番的创作者们不约而同的着重描写社团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但也不是不能绕开的,更不是有着深层意义的必用守则。学习知识,提出理论都离不开将各种“样本”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到他们共通的部分。等自己再去实行时,至少有个框架能撑住且限制你创作的发挥,而当寻求突破时,自然也因为有了这个归纳出来的框架而能找到方向去进行。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