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确定了,很有可能是一只新发现的亚成体大熊猫。”
4月14日,记者从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日前有村民在保护区外的山林中发现了疑似大熊猫粪便和被啃食的竹子,后经专业鉴定,确定为野生大熊猫的活动痕迹。
这也是在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外,首次发现的大熊猫活动痕迹。
几天前,洪雅县瓦屋山镇孔雀村村民在山林间劳作期间,发现竹林中有大量的动物粪便以及被啃食的竹子,怀疑附近有大熊猫活动,随后,村民立即向洪雅林场张村管护站报告。
接到报告后,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洪雅林场张村管护站工作人员随即奔赴现场,收集资料开展鉴定,并将图片资料发给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现场,当时看到不少竹子从中间被折断,地面也有许多散乱的枝桠,在林间还发现了一堆被雨水冲散的粪便。”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忆,那片竹林的竹类是大熊猫最爱吃的冷竹,通过经验判断,当时大家便认定,这是一只大熊猫的活动痕迹。
“从粪便的新鲜度来看,我们判断是几天前的粪便,也就是说熊猫在这一片活动应该是有好几天了。”洪雅林场张村管护站站长马丽告诉记者,现场周围全是竹子签签,熊猫吃竹子,排出来的粪便就基本全是竹片子。
在随后的搜寻中,工作人员还在不同地点发现多处被啃食的竹子以及大熊猫排出的粪便。
“目前经过专业鉴定,这就是大熊猫的活动痕迹,下一步,我们还要进行大熊猫DNA信息鉴定,以确定大熊猫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信息。”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罗俊告诉记者,过去瓦屋山自然保护区人员活动比较频繁,大熊猫都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内活动,近年来,随着矿山和水电站关停,相关部门通过长期的广泛宣传和严格管理,当地老百姓环保意识大大增强,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开始向保护区外扩展。
“从这次我们在孔雀村新发现的大熊猫粪便和这个活动痕迹来看,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比平常的海拔低了有300多米;第二,离我们保护区有4公里的范围,离张村场镇也只有不到3公里的距离了。”罗俊表示,这次发现,充分说明这两年洪雅的生态保护工作很有成效,村民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洪雅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大相岭东南麓。
上一次野生大熊猫在瓦屋山的出现,是2019年8月,当时一只近百斤重的亚成体大熊猫闯进了保护区的野外红外相机镜头。
近年来眉山市和洪雅县不断加强瓦屋山的生态环境保护,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已从20年前的不到50%提高到目前的71%,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最初调查的4只增加到目前的至少13只。(饶刚 记者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