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乐器者都想把音乐演奏好,但在具体实践时,不免会出错。有些艰深的段落,很可能一错再错,即便反复多次也弹不好。自尊心强的人觉得这简直是在“犯罪”,是对音乐的大不敬。那么,弹错了算是罪过吗?
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将专业和业余的演奏区别开来。专业的音乐表演者,比如钢琴家,当然要致力于为听众尽可能呈现无错的演绎,这是职业要求,也是钢琴的专业素养。而理论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的演奏就不必苛求完美了。这些人或者天分不够高,或没有充足的理由和时间去练琴,因此对演奏要求也相应地降低,而在要求不高的状态下表演,出错在所难免。这类人在愉快地摆弄乐器时,虽顾不上指法的正误与错音多少,却能乐在其中。因为只要把乐谱弹出来,无论其最终效果如何,对作品的认知都要深刻得多。
以本人为例,具备钢琴演奏的“基功”和热情之后,笔者会尝试着将各个流派的作品摸它个遍,从而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派别间的特点。同理,重要交响曲和歌剧的钢琴(誊写)谱,得闲也放在谱架上试奏。凭此法,得到了唱片上听不到的东西,对作品的领悟也非单纯研究总谱可比。这种情况下的出错,显然谈不上“罪过”。
但是,错音对演奏家来说意义不同。特别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乐坛,这几乎成了衡量钢琴家艺术的尺度。完美无瑕的商业表演固然可贵,但“无错”真的是第一原则吗?我看未必。错与不错都属于技术范畴,而音乐演绎,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演奏的真正目标,是向听众传达作曲家的思想、音乐的内外美,并展示表演者二次创造的水准。因此,谁要将这些都做到了,并让表演过程完整且流畅,那么技术上的些许瑕疵和失误如错音、漏音等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反之,谁要畏首畏尾,为了不出错而放弃音乐中的其他重要原则,如表现力、情感和戏剧性等等,那这份“无错”的演绎也不能称善,似乎与错误百出的演奏一样不可取……
谨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一次,德国钢琴家伯恩克在访谈中表示,他对法国近代钢琴家科尔托推崇备至。科尔托上了年纪后,公演中的错误也与日俱增,而这时的巴黎,甚至整个世界都在等一件事--等科尔托出错乃至忘谱的窘状,然后报以狡黠而遗憾的一笑,以此为乐。但伯恩克明确表态,科尔托的错音比自己弹对的音都可人得多!
瑞士钢琴家埃德温·费舍尔是演绎德奥作品的一代宗师,尤以演奏巴赫和贝多芬作品名满天下。一次费舍尔在演出结束离开音乐厅时,受到乐迷的喝彩和欢送,有人接过费舍尔手中的皮箱,惊讶这只箱子为何如此沉重。费舍尔不无风趣地说:“这里装的都是我的错音呐!”
所以说,错音不是罪,且有费舍尔的皮箱妥善“保管”,我们还怕些什么?(宋 扬)